最近《小规模战争杂志(Small Wars Journal)》发表文章《神经认知战:通过非动能威胁施加战略影响》,提出“神经认知战”的新概念,称潜在敌人可能已掌握“神经攻击”技术,不费一枪一弹,就能获得战略筹码和影响力,美国的C4ISR、电子战、心理战和军事医学专家当见兔顾犬,尽快研判其威胁,防范未然。联参智库对该文大意略作梳理,介绍给国内同仁。至于原文作者是否故作玄虚,各位见仁见智。

认知战背景
北约一直在探索认知战的范围、规模和定义等问题。北约研究提出“大脑将成为21世纪的战场,人成为争夺领域。未来的冲突可能会围绕政治和经济权力中心,首先在人之间以数字方式发生,然后才体现在身体上。”心理战、情报、信息行动和电子战的大量经验显示,社交媒体和宣传可以对人的思想、行为和信仰产生重大影响。而认知战是对人脑及其相关系统的隐蔽的突袭。
然而,与先进武器和俄乌战争相比,各成员国对认知战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美军亦然,更关注高超音速、无人机以及尖端动能武器,而战争的第六个领域——人体和大脑——常常被忽视。缺乏对大脑、其生化机理、嵌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内部互动系统、可塑性、对身体的生物物理控制、自主系统、整体神经生物学的了解和研究。
哈瓦那综合症
2016年夏,美国驻哈瓦那大使馆人员报告了多例神经认知和脑损伤方面的病例,2018年3月,多家媒体开始报道哈瓦那美国大使馆人员的神经和认知不良影响,事件被归咎于“声波袭击”。这一原因让美国国务院、联邦调查局等机构感到困惑,他们试图弄清楚是什么让24名驻哈瓦那的情报官员、外交官和亲属生病。许多人报告了多种症状,如听力损失、头痛、认知问题和其他疾病,医生说这些症状与脑震荡很相似,但是患者中没有一个遭受过头外伤。由于一直未找到病因,美国国务院将这个症状称为“哈瓦那综合症”。2021年,维也纳和柏林的其他几个美国大使馆也发生过类似袭击,有300多名外交官、情报官员和现役军人受伤。
神经攻击
原文作者将这种无法检测、预防、医学验证和科学确认的攻击技术称为“神经攻击(neurostrike)”。神经攻击武器的基本原理很简单,即利用声波动力学原理,组合射频、定向能脉冲、神经认知干扰器(可手持,也可以安装在平台上),可伤害、失能或永久损伤人脑,还可对靠近攻击的多人的大脑产生有害影响。受攻击者将产生持续的神经认知破坏效应,这些效应已得到宾夕法尼亚医学院、迈阿密大学和国家科学院的专家证实。但是,在缺乏医学案例定义和严肃的致病研究情况下,神经攻击受害者很容易被视为精神病或妄想症。
应用场景
通过远程定位平台造成神经认知中断和人脑瘫痪,改变了对战略警告、风险、非动态威胁和信息战的认识。在认知战时代,需要对作战理论和军事训练进行全面审视。在联合多域冲突环境中,对手掌握的神经攻击技术将改变游戏规则,因为它们隐蔽、不可检测,导致目标人员的防御和威慑能力形若无物。原文作者将这种冲突模式称为“永久神经认知冲突(Perpetual NeuroCognitive Conflict,PNCC)”,它即不属于电子战范畴,也不属于电磁频谱的军事应用,这项技术被认为是一种“非常规电子攻击”。由于其难以捉摸且近乎隐形的特征,神经攻击武器在没有实际武器射击的冲突场景中有着战略价值,比如在灰色地带、反叛乱、政权动荡、区域性游击战、对腐败政权的镇压等行动中。
防御措施
非动能武器造成的危害小于核武器、高超音速和天基平台,但却能间接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军事和文职领导层造成有针对性的伤害。为了防御神经攻击,减少和减轻攻击效果,避免其对受害者神经造成严重破坏,当务之急是将神经攻击的检测、防御、威慑和对抗提上日程。联合军事医疗、电子战、特种作战和C4ISR等领域的专家合作,识别PNCC威胁,研究制定防御、威慑和更快的预警装置,提醒潜在受攻击的目标,在附近检测和发现此类技术,制定有效的保护计划和对策。
认知挑战
不过,另一个挑战还是对神经攻击的认识层面,现在许多不知情的公众和媒体仍然认为这纯粹是科幻小说,实际上并不存在,除非能识别和检测神经攻击,否则很难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就需要更具体的研究、诊断和全面的神经科学发展、更智能的技术、归因机制,在更多人受害之前,必须尽快搞清楚这一攻击技术,找出应对方法。昭告民众,认知战确实是新的非致命战场,是未来更广泛、更复杂的非动能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