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联参智库! | 帮助中心 联合作战情报参考网
联参智库

《现代化威慑: 中国如何胁迫、强迫和威慑》-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

2023年2月16日,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NBR)刊发来自多领域专家撰写的题为《现代化威慑: 中国如何胁迫、强迫和威慑》的报告,对中国军事威慑战略的演变进行评估,分析中国应对威慑失败的处理方式。

为研究中国军事实力和发展趋势,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NBR)与美国印度-太平洋司令部(USINDOPACOM)合作,每年召开一次年度研讨会,邀请学术、政府、军方和政策智库的顶尖专家,共同探讨中国军队的重大发展,每年一个主题,研究结果汇集成册,向美国安全界汇报。

以前的会议主题讨论了中国不断发展的威慑手段,新兴技术在中国军事现代化中的应用,以及中国PLA作为远征军和全球作战部队的新身份。如果想了解更多研究资料可以通过联参智库获得。

报告共九章,详细分析了中国威慑战略在传统、战略、非对称和新兴领域的不断演变。在常规和核威慑领域,中国军事现代化使其军队拥有能够开发、部署和展示下一代武器的能力,如东风-21D“航母杀手”导弹和日益成熟的核三合一,以威慑对手。在新兴领域,如网络空间、太空、生物等领域,虽然仍处在探索阶段,但是中国军事专家一直致力于将它们纳入中期、短期、长期的战略和作战计划演习中。此外,报告还强调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非常规强制措施,从经济制裁、外交施压到法律和信息战等行动来提升军事实力。最后,报告对中国通过升级、降级和危机管理应对冲突的方式进行了全面评估。

以下为报告要点摘录:

 “中国式威慑”或构成安全风险

报告指出“中国式威慑”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了一定威胁。埃里克森认为,中国正在形成旨在保护中国利益的“综合性战略威慑”态势,这是一种广泛的战略威慑概念,是将一整套军事和非军事能力相结合。他表示,尽管中国“综合性战略威慑”包括核威慑和常规威慑,但常规威慑在某些方面更为重要。“太空和网络领域是中国 ‘综合性战略威慑’的关键部分”,兰德公司的比彻姆-穆斯塔法加表示。哈佛大学的埃尔萨·卡尼亚(ElsaKania)探讨了中国如何利用威慑理论在诸如“新概念武器”、军事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优势。她回顾了中国军队利用颠覆性技术和新兴能力来增强其战略威慑系统的相关案例,认为尽管中国实现真正一体化和创新的战略威慑模式的能力尚显不足,但仅仅是新型武器系统的潜在攻击能力,就可能增加不确定性和误判风险,从而增强其威慑力。正如埃里克森所说:“中国对一系列先进系统力量的迫切追求,使其传统威慑计划在实践中具有不稳定性和危险性”。

中国应对危机方式存盲点

新美国安全中心(CNA)的考夫曼,奥斯陆和平研究所的Tønnesson 和蒙田研究所的杜夏特尔审查和评估了中国过去应对威慑失败时所采用的理论、组织结构和程序,对中国三种应对方式——“逐步升级”战略、脱离接触或降级战略,以及危机管理,进行了分析解读。

CNA 的考夫曼认为,中国官方或非官方在描述军事冲突期间控制局势升级的动态和风险时,表现出盲目自信,即“逐步升级”战略可以通过合适的工具和条件得到控制。但实际上,这存在潜在风险,即中国军队无法确定对手对其缓和局势行动的解读,从而导致局势失控。奥斯陆和平研究所Tønnesson 展示了中国降级战略是如何在几次危机中展开的,并讨论何种情况会导致中国偏离降级战略模式,转而采取铤而走险的方式应对危机。蒙田研究所的杜夏特尔探讨了十九大后中国的危机管理外交,他建议,建立危机管理机制对于提高透明度和可预测性、减少可能引发严重危机的碰撞或其他事件的可能性非常重要。



资源下载

原文下载请点击链接网站VIP用户可免费下载报告的初译版本。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微博 分享到QQ空间
1

客服:010-66465788   北京联参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07273号-1



联参智库